夜间
笔趣阁 >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> 第323章 再造乾坤

    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:[ 笔趣阁] http://www.28gl.com最快更新!无广告!

俗话说新官上任三把火,内阁的扩权,是朱标登基后的第一把火。


烧的可谓是相当炽热。


不但把自己的口碑无限拔高,还极大的刺激了百官的积极性。


毕竟丞相之位对文武百官的吸引力,是无与伦比的。


虽然内阁不是丞相府,可在某种意义上具备丞相府的功能。


内阁学士不是丞相,却在一定程度上,扮演着丞相的角色。


六部堂官不一定能在史书上留名,但当内阁学士不一样。


即便入阁之后没有做出任何成绩,仅凭这个位置,就能在史书上留下一笔了。


仅此一点,就足够让无数人前赴后继了。


自认为有资格一窥阁臣宝座的官吏,无不摩拳擦掌跃跃欲试。


从幕僚机构向国家的决策机关转变,不是一道圣旨换几个人就能完成的。


而是整个中枢的运作模式都要跟着调整。


即便有徐达和李善长来掌舵,依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。


不过也幸好有他们两个在,威望足够高,与各衙门进行对接的时候,没有谁敢推诿阻拦。


新内阁正快速的进入状态。


各部堂级衙门的人员也做出了微调。


比如,李善长入阁,吏部尚书的职务就自动卸任了。


吏部掌管官员任免升迁,盯着的人可是不少。


以前是儒家掌控,被李善长硬生生给夺走。


此时李善长入阁,他们就想要拿回来。


然而朱标怎么可能会给他们这個机会,任命了自己的亲信担任吏部尚书。


皇帝掌握吏部,天经地义的事情,对此儒家也只能悻悻的接受。


邱广安入阁,户部尚书的位置空了出来。


朱标就任命一个叫裴有为的人暂代这一职务。


此人的升迁堪称当世奇迹,几个月前他还在地方任职。


邱广安利用阶梯收税的契机掌控了户部,因为缺人,就将他调到户部任职。


没多久就因工作突出,暂代户部侍郎一职。


结果还没等到他转正,邱广安先入阁了。


计官的底子还是薄,找不到足够资历的人当户部尚书,就只能再次提拔他。


不过连续提拔有违官场规矩,所以他的户部尚书前面带着一个‘权’字。


就是暂代的意思。


能不能把权字去掉,就看他的能力了。


其他各衙门也进行了调整,这里就不一一赘述。


事实上,朱标早就为完善内阁做准备了,比如半数内阁行走,早在数月前就已经确定。


此时不过是将他们转正。


再加上徐达和李善长的辅佐,半个月后就已经可以正常处理公务。


这里还发生了一件出乎所有人意料的小插曲。


陈景恪在朝廷的地位,大家都心知肚明。


当个内阁首辅太夸张了,但入阁是没问题的。


就算年龄小不能入阁,给个内阁行走是板上钉钉的事情吧?


然而,朱标拿出的名单里,却没有他的名字。


众人都非常的惊讶。


徐达私下询问陈景恪缘由。


陈景恪是这么回答他的:“我不入内阁,反而能更好的施展自己的能力。”


徐达沉默片刻,目光里充满了敬佩。


权力最容易改变一个人的心性,陈景恪却始终保持清醒。


一直在降低自己的危险性,如此皇帝才不会去怀疑他。


没权没势,对皇权没有任何威胁,有什么可怀疑的?


而且他也不是什么都没做,一直在加深和皇家的羁绊。


以此来影响皇帝的决策,实施变法计划。


因为皇帝不会怀疑他有私心,反而更容易接受他的变法。


当然了,这么做的前提,还是以前基础打的好。


马太后、朱标、朱雄英,三代人的救命恩人。


后来一直本本分分,就算是私心也是摆在明面上,逐渐获得了皇家的信任。


换个人过来,想模仿也模仿不来。


同样的变法,他提出来,即便有些离谱,皇家也会认真考虑。


别人提出来,很可能直接小命就没了。


这其中最大也是最重要的因素,就是长时间培养出来的信任。


而陈景恪所做的一切,都是在维护这种信任。


这比当什么内阁大臣,更加有意义。


——


新内阁日渐完善,已经可以正常处理各种公务。


就在徐达和李善长两人,以为自己可以隐身的时候,朱标拿出了大明版政府工作计划。


看到那厚厚一摞子资料,两人头皮发麻。


他们怎么不知道,朝廷有这么多事情要做?


中枢的工作确实比较繁忙,可也没这么多吧?


地方衙门的工作就更少了,仔细说起来就两件事情,安民和收税。


至于什么劝课农桑、兴文教……这些都不是必须的。


只要老百姓不造反,能按时把税收上来,就是一名合格的官吏。


新皇到底是怎么想的?从哪弄出这么多活儿干?


不,应该说陈景恪是怎么想的……


怀着这样的疑惑,两人翻开了工作计划。


越看就越是震惊。


原来还可以如此治理国家……


如果真能实现这上面所写,那大明将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盛世。


这就是你心中的世界吗?


两人看向陈景恪,同时想道。


朱标看他们震惊的样子,犹如看到了当初的自己。


在没有看到这份计划之前,谁能想到国家还可以这样建设?


“两位,对这份计划有何意见?”


李善长深吸口气,说道:“叹为观止……敢问这份计划可是陈伴读所作?”


朱标颔首道:“确实是在陈伴读的建议下所作。”


李善长由衷的道:“陈伴读真乃亘古第一经天纬地之才也,老夫自愧不如。”


陈景恪谦虚的道:“韩国公谬赞了,晚辈愧不敢当。”


徐达也说道:“若真能依计划所行,大明将开创前所未有之盛世。”


朱标说道:“哦,魏国公以为此法可行?”


徐达迟疑了一下,说道:“以现今官吏的能力,恐怕无法执行如此复杂的计划。”


让那些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官吏,去安民、收税还行。


去发展地方经济,那不是扯的吗?


朱标自然也明白这个道理,严肃的道:


“我知道,这份计划对大多数官吏来说,过于复杂了。”


“所以才需要内阁根据实际情况,制定可行的实施方案。”


“慢慢的刺激官吏主动学习,去适应这份计划。”


“如果我们不去做,官吏永远都不会进步。”


“我们从当下做起,或许会很难,但十年二十年后,世界就会变得大不一样。”


换成一般人,大概率会被他说的热血沸腾。


然而面前这两位哪个不是官场老狐狸,并不为所动。


李善长提出了另外一个问题:


“现有的官吏人手也不够。”


一个县正式的官员才四个,其他都是吏。


靠这四个人去负责这么庞大的计划,也忙不过来啊。


“若要执行这些计划,就要增加职务……职务增多就会增加朝廷的财政负担……”


朱标赞道:“韩国公目光如炬,现有的官员配置,确实不足以满足新计划的需求。”


“所以,完善衙门官吏配置,也是接下来需要做的事情。”


“官吏增多确实会加重朝廷的财政负担,可一旦他们起到作用,就能为朝廷创造更多的价值。”


“可是……”徐达还想说什么,却被李善长给拦住了。


“陛下所言甚是,不能畏惧眼前的困难就踌躇不前,万事都要试一试才知道行不行。”


徐达很是疑惑,你咋突然改口了?


不过现在不是追问的时候,就将疑问压了下来,准备私下再问。


朱标笑道:“韩国公所言甚是,凡事总要试一试才行。”


“你是大明礼法制度的奠基人,在治国一道经验丰富。”


“这份计划如何实施,还需要你来拿主意啊。”


李善长拱手道:“臣定当竭尽全力,辅佐陛下完成计划。”


朱标满意的点点头,又对邱广安五人说道:


“五位卿家需多向两位国公学习,尽快熟悉政务。”


正看着计划书头皮发麻的五人,连忙道:


“是,臣等定不会让陛下失望。”


然后又朝李善长和徐达行礼道:“请两位国公多多指点。”


事情就此定下。


接下来陈景恪等人出面,详细为七位阁臣讲解计划书。


一直到黄昏时分,众人才疲惫的下差。


徐达等六人起身离开,留下一位阁臣值夜班。


七大阁臣不可能同时休息,不论任何时候,都要保证有一个人在内阁当值。


本来应该七个人轮值的,不过李善长和徐达身份特殊,就邱广安五个人轮值了。


出了皇宫之后,徐达就拉着李善长走到无人处。


他可是别了一肚子话想问,这会儿终于找到机会。


“韩国公,你到底是怎么想的?”


李善长故作糊涂的道:“什么怎么想的?”


徐达没好气的道:“咱们相识几十年了,你别给我装糊涂。”


“那计划看似只是一份工作计划,实际上是对整个官僚系统的变革。”


“而且是不同于历朝历代的,前所未有的变革。”


“此等大事,你怎么如此轻易就答应了?”


很简单的道理,以现在的官僚配置和运作模式,根本就不可能落实那份计划。


想实施那个计划,就必须对现有的官僚系统进行变革,而且还没有先例可借鉴。


这种大变革,必须经过无数推演才能小心翼翼的实施。


可是李善长竟然如此轻易的就答应了,这是完全不负责任的做法。


如果不是双方了解很深,徐达都以为他产生什么不好的心思了。


李善长终于不再卖关子,说道:


“因为这件事情背后的谋划,比你想象的还要大。”


“就算我们不支持,陛下依然会去做。”


徐达惊讶的道:“还有更大的谋划?伱怎么知道的?”


你个叛徒,能比我知道的还多?


李善长郑重的道:“陈伴读要再造乾坤。”


徐达无法淡定了,啥情况?


论忠心,我忠贞不二,你是叛徒。


论私交,我和陈景恪关系莫逆,我女儿都是他徒弟。


咋你比我知道的还多?


不不不……搞错了,重点是再造乾坤。


“你知道你在说什么吗?”


李善长完全理解他的感受,因为刚刚想通这一切的时候,他也同样无比的震惊。


“陈伴读准备围绕大同世界重塑儒家思想……”


他将之前,陈景恪透露的大同世界思想讲了一遍。


徐达忍不住说道:“这种完美的世界,怎么可能存在。”


一个空洞的思想,是没有生命力的。


这也是为何,儒家从来不重视大同思想的原因。


即便这个世界是他们自己构思出来的。


李善长说道:“最开始我和你一样不以为然,儒家思想的优势就在于其更加实用。”


“大同世界则不然,它不可能实现。”


“靠一个虚无的幻想,是无法支撑他重塑儒家思想的计划的。”


“可是今天看了那一套计划我才知道,他早就做好了万全的准备。”


“虽然那套计划看起来很难,但仔细想想,一旦成真天下会变成什么样子?”


徐达情不自禁的去幻想计划里的世界,物资充足,百姓富裕,人民安居乐业。


大明将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盛世,似乎大同世界也不是那么遥不可及了。


这个念头刚刚生出,他整个人都愣住了。


大同世界,变得可以企及了?


李善长见他想通了,就问道:


“现在你知道,为何我会同意了吧?”


徐达下意识的点点头,然后追问道:


“你觉得……可能吗?”


李善长叹了口气,语气忽然有些落寞的说道:


“不知道,因为已经超出我的理解范围了。”


“但从今天这份计划可以看出,他已经有了一整套的计划。”


“这份计划虽然很难,但确实具备一定的可行性。”


说到这里,他忽然摇摇头,改口说道:


“不需要全部实施,哪怕只有一小部分能实施,都足以支撑他的大同世界思想了。”


“一旦完成思想重塑,剩下的计划自会有人争着抢着去实施。”


一个空洞的思想无法长存。


有实际道路支持的思想,会具备强大的生命力以及主动性。


所有的信徒,都会自发的沿着那条道路往前走。


所有阻拦在他们前方的东西,都会被无情碾压。


想通了这一切,徐达深吸口气,说道:


“再造乾坤,好一个再造乾坤啊。”


“我从来都不敢小看他,没想到他的能为依然超出了我的想象。”


李善长深以为然的道:“都说我自视甚高,向来不服人,刘伯温我都不放在眼里。”


“唯独陈伴读,让我心服口服。”


“不只是能力,人品更是无可挑剔。”


“陛下数次称赞他真君子也,老夫也以为,他真乃当世唯一的君子。”


尤其是陈景恪把法治思想无私的分享给他,让他真正见识到了什么叫做雅量。


两个老头吹捧了几句,相互看了一眼,都从对方眼睛里看到了一株火苗。


徐达率先说道:“如此宏大的计划,能参与进来实在是我等的荣幸。”


“我必竭尽全力,为其保驾护航。”


李善长也说道:“于私,陈伴读于我本就有恩。”


“于公,蒙陛下信任,能参与到这个计划。”


“我还有什么理由不尽心尽力的呢。”


本来他们两个只以为,皇帝需要借他们的威望,来快速稳定新内阁。


已经做好准备,过完年就请辞。


看到这份计划,他们知道自己想错了,皇帝是真的准备重用他们。


毫不谦虚的说,真要论治国能力,大明比他们强的屈指可数。


如果再算上个人威望,他俩已经是金字塔顶端的存在了。


而这份计划,必须由经验丰富又有威望的老臣来掌舵。


皇帝都不行。


别说朱标,朱元璋复辟都干不了这个活儿。


不是他俩瞧不起朱元璋。


就老朱的地主思想,是干不了这个活儿的。


嗯……陈景恪和朱雄英私下开的小玩笑,老朱是地主老财思想。


在核心圈子里已经不是啥秘密了。


而且还不是别人传出去的,是老朱自己和老弟兄喝酒,嘴不把风说出去的。


然后,得到了老弟兄们的一致认同。


你就是地主思想,太子太孙才是天子思想。


老朱非但没生气,反而非常得意。


咱的儿孙有出息啊。


总之,在这一刻,大明文武两个领袖达成了一致意见。


一定要帮助新皇和陈景恪,完成那个计划。


非但如此,还要好好培养另外五个阁臣和内阁行走们。


等将来自己两个干不动退休了,朝廷不至于无人可用。


(本章完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