夜间
笔趣阁 >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> 第233章 大明的未来全在你手里了

    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:[ 笔趣阁] http://www.28gl.com最快更新!无广告!

众人又聊了一会儿,将话题由古代制度变迁,转回到了当下。


马皇后问道:“变法的事情准备的如何了?”


朱元璋颔首道:“万事俱备,就等辽东战事有所进展就可以推行了。”


这次变法动作很大,开海、商业税改革、摊丁入亩。


取消匠籍组建博物院,金钞局假钞稽查司转型为税务稽查司……


可以说是对国朝的税制进行了全面变革,而税制关乎国家生死存亡大意不得。


尤其是摊丁入亩和税务稽查司组建,几乎摆明了是针对权贵大户的,需要提防他们有什么动作。


照理来说,这种重大改革时期,不应该对外发动大规模战争。


但打辽东又势在必行。


不趁现在北元实力正弱动兵,等他们恢复元气再打,就要付出更大的代价。


到时候万一形成对峙局面,乐子可就大了。


更何况高丽这颗果实也已经成熟,再不去摘就便宜别人了。


那么,先暂时不改革,等打下辽东再进行呢?


可以倒是可以,但完全没必要。


按照计划,大明以后每年都会有大动作,总不能什么都要等吧?


那要等到啥时候去了。


当然,朱元璋他们也不是无脑冒进之人。


以现在大明的实力,是可以同时进行好几项大动作的。


主要是国内,经过这几年的梳理,士绅宗族势力基本被打击的抬不起头。


文官集团也被屠刀杀的瑟瑟发抖。


唯一能阻挠新法的,也就只有军事勋贵集团了。


然而,朱元璋设置的复杂联姻关系,让勋贵集团成了皇权最大的支持者。


大明强盛,他们的利益才能得到保障。


当然,也不排除有些目光短浅之辈。


这时候军功爵制的作用,就显现出来了。


它让勋贵们的目光都放在了四边。


比起打仗捞军功,摊丁入亩损失的那点蝇头小利,实在不值一提。


至少现在,大明的勋贵集团还是很有进取心的。


谁不想挣个勋爵头衔呢,谁不想再进一步呢,谁不想给自家的爵位前面加个开国字号啊。


只要勋贵集团不反对,其他人就乱不起来。


即便如此,朱元璋也没有冲动,而是准备等辽东战事有所进展再说。


辽东战事举世瞩目,但凡有所战果,都能让大明民心振奋。


同时,也能让人不敢动小心思。


“老三在两广坐镇,北平有老四,沐英在云南,过几天标儿去洛阳坐镇……”


“就算真的有人不怕死,也能用最快的速度解决,保证乱不起来。”


闻言,马皇后也放下心来。


这时,陈景恪想起了另一件事情,说道:


“陛下,晋王想打安南,不知准备的如何了?”


朱元璋说道:“他那边也只是计划,还要看安南陈氏能不能经受的住诱惑。”


“若他们经受不住诱惑,趁着大明攻打辽东无力南顾,去攻打其他势力。”


“我们就可以用为列国伸张正义的名义出兵。”


“如果他们不动,大明主动进攻,会遭到中南半岛列国集体抵抗。”


“到时候就算勉强打赢,失去大义名分治理起来也会很麻烦。”


大明要的不是殖民,而是有效的占领统治,为后续的教化做铺垫。


所以大义的名分很重要。


没有合适的理由,贸然出兵灭亡安南,会引起其他小国的恐慌。


也会引起中南半岛百姓的抵触,后续再想用礼仪道德教化他们,就很难了。


当初秦国对待楚国就是最好的例子。


秦国几次欺骗楚国,更是在会盟的时候将楚怀王扣留,要挟楚国以三郡之地赎回。


楚怀王受不了那个气,自己拒绝了交换,在秦国郁郁而终。


秦国这种背信弃义的行为,放在任何朝代都是相当炸裂的。


能与之相比的,只有司马家的洛水誓言了。


所以楚国人对秦国是最痛恨的,那句‘楚虽三户,亡秦必楚’,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喊出来的。


陈胜吴广就是楚国后裔,起义的地点大泽乡,就是故楚国的领土。


为啥要选在这里?


因为这里的百姓最痛恨秦国,但凡有人举起造反大旗,必然是从者云集。


最后项羽破釜沉舟,杀了秦王子婴,将长安付之一炬。


算是兑现了祖先发下的誓言,完成灭秦大业。


大明不可能重蹈秦国覆辙,出兵必然需要一个合适的理由。


即便所有人心中都明白,大明就是想扩张,大义不过是遮羞布。


可这张遮羞布有时候就是那么重要。


这次谋划高丽,大明也准备了充足的理由。


高丽王非先王血脉,且和纳哈出勾结……


打安南也是一样,收买安南的臣子,让他们蛊惑君主侵略其他小国。


只要他经不住诱惑出兵,大明数万枕戈待旦的大军,就可以顺势进入中南半岛。


光明正大的将安南灭亡。


之后就可以义正辞严的,对该地百姓进行教化。


马皇后有些担心的道:“让他稳着点来,虽说大明的实力可以双线作战,但能稳着来就别冒险。”


“至少和辽东战事稍微错开一些时间,以防万一。”


朱元璋点头正准备回答,眼睛看到徐妙锦,忽然顿住了。


然后脸色一板道:“军国大事,女人不要多问,老三自然知道怎么办。”


马皇后都不用想,就知道他为何会这么做,惭愧的道:


“后宫不得干政,是我逾矩了,陛下教训的是。”


徐妙锦明显愣了一下,她还是第一次见到老朱用这样的语气,和马皇后说话。


而马皇后的反应,更是给她留下了深刻印象。


原来这就是后宫不得干政。


朱雄英翻了个白眼,拉着徐妙锦的衣袖说道:


“妙锦咱们出去玩,不理他们。”


徐妙锦乖巧的跟着他离开了。


他们前脚刚走,老朱就连忙说道:


“嘿嘿,妹子你别生气,我不是故意的。”


马皇后淡淡的道:“后宫不得干政,本就是礼法所定,你没有做错。”


老朱这下更坐不住了:“妹子,咱就是给妙锦丫头演戏呢,你可不能当真。”


“龙椅咱都能给伱坐,政务也需要你给咱出主意……”


马皇后轻笑道:“好了好了,我知道你的意思。”


“咱们夫妻有默契,可谁都不能保证妙锦也能如我这般。”


“让她明白这个道理,也是为她好。”


“以后咱们不能再在她面前谈论政务了,免得对她造成不好的影响。”


朱元璋见她不是真的生气,这才放下心来,忙不迭的道:


“妹子你说的对,以后咱们商量政务的时候,就将她支开。”


“咳……”陈景恪干咳一声,提醒这夫妻俩旁边还有个人呢,能不能避讳一下?


朱元璋斜睨了他一眼,道:“咋,你有意见?”


陈景恪连忙说道:“没没……陛下英明。”


心中则腹诽不已,牛气什么啊,有本事你冲着马皇后牛去啊。


马皇后却看出了他有所想法,就问道:


“我们做这些事情都没有背着你,就是没拿你当外人。”


“也不瞒你,如何教导妙锦,我们也没有经验,只能根据经验摸索着来。”


“你教育人的水平是很高的,从英儿身上就能看的出来。”


“对妙锦的教导,如果你有想法不妨直言,咱们可以商量着来。”


朱元璋不耐烦的道:“你小子磨磨唧唧的做什么,有什么想法就直说。”


“太孙咱都能给你教,更何况是太孙妃。”


见话说到这个份上,陈景恪这才说道:


“我教导太孙,很少直接告诉他该怎么做,而是告诉他不同的做法会造成什么后果。”


“然后让他自己选择该怎么做。”


“说的直白点就是,我教的是思考问题的方法,而不是问题的答案。”


“因为我心中的答案,只是我以为正确的答案。”


“但它到底是不是真的正确,谁都不知道。”


“或许对我来说是正确的,但对太孙来说就不一定如此。”


这话有点绕,朱元璋和马皇后有点茫然。


陈景恪想了一下,解释道:“打个比方,什么食物最好吃?”


“我喜欢吃馒头,那我自然认为馒头最好吃。”


“可馒头真的是最好吃的吗?”


“对于一个喜欢吃米饭的人来说,答案可能就是另一个。”


朱元璋和马皇后恍然大悟,这么一说就简单多了。


“作为老师,我不能强行让喜欢吃米饭的人,接受馒头最好吃这个答案。”


“如果我真这么做了,就是在扭曲他的思想,禁锢他自己的天性。”


“这个后果是很严重的,往往会导致一些心理方面的异常。”


“不爆发还好,一旦爆发就会酿成大祸。”


“你们想教徐娘子后宫不得干政,这没有问题。”


“但我觉得,应该让她自己想明白,为何后宫不能干政。”


“而不是用半恐吓半胁迫的方式,让她记住这个答案。”


“就算她现在强行记住了,将来真的有机会,很可能会变本加厉的去做。”


马皇后想要解释什么,但陈景恪没给她机会,先开口说道:


“而且,我们不能光告诉她,后宫不得干政。”


“还要告诉她,作为未来的一国之后,应该做些什么。”


“一个贤内助对男人的事业有多大帮助,陛下和娘娘就是最好的榜样。”


“咱们不能只将徐娘子,当成生孩子的工具。”


“她是太孙未来的枕边人,有些话太孙不能告诉别人,只能告诉她。”


“这一点想必陛下和娘娘都能理解。”


朱元璋和马皇后两人都点点头,他们可太了解了。


“但要是徐娘子只懂得三从四德,别的一问三不知,又能帮到太孙什么呢?”


“如果每次太孙找她述说事情,她一脸茫然什么都不懂,几次之后太孙还会再找她说吗?”


“时间长了,他们两人还会有感情吗?”


朱元璋和马皇后面色也变得严肃起来,确实如此。


感情是通过交流来增进的,没有交流再深的感情也会变的淡薄。


一旦帝后失和,后果就太严重了。


陈景恪顿了一下,继续说道:


“徐娘子的孩子,就是未来的大明天子。”


“可以说,大明未来的天子,都要经她的手长大成人。”


“如果她没有一定的见识和能力,又怎么能教出好的子女来?”


“民间有一句俗话说的很浅显直白,爹坏坏一窝,娘坏坏三代。”


“在教育孩子方面,母亲的影响力是要超过父亲的。”


“娘娘对太子太孙的影响,就要超过陛下。”


“所以,我们要将徐娘子培养成又贤又惠的人。”


朱元璋眉头紧皱,这番话有些他赞同,有些则不以为然。


不过并没有出声反对。


尊重专业人员的意见,这是陈景恪经常挂在嘴边的话。


听得多了,朱元璋也就记住了。


而在教育人方面,陈景恪已经证明了自己的能力。


太孙的才能就不说了。


就说那个方孝孺,只是和他聊了几次,现在完全和变了个人一样。


还有朱椿、朱柏、朱济熺、朱高炽,虽然不如朱雄英优秀,但也个个都成材了。


而他们几个,恰恰都是朱雄英小圈子成员,经常和陈景恪接触。


要说这里面没有他的功劳,老朱是不信的。


正是因为有这么多例子在,他才没有直接反驳,而是陷入了思考。


莫非自己想错了?


马皇后则想到了另一个问题,朱雄英是陈景恪一手调教出来的。


除了陈景恪,没人能懂他在想什么。


连自己都搞不懂他的想法,自己调教出来的妙锦就能懂吗?


那么解决的办法就只有一个……


想到这里,她看向陈景恪说道:


“看来你对如何教导妙锦,已经有想法了?”


陈景恪也没有再谦虚,颔首道:“是有一些想法,但不知道适不适用。”


马皇后直接说道:“那就试一试吧,以后你每两天为她授一次课。”


朱元璋想要反对,这事儿他更相信马皇后。


但嘴巴张了张却未发出一点声音。


算了算了,先让他试试吧。


陈景恪心中一喜,说道:“谢娘娘信任,我先给她上几节课,咱们看看效果再说。”


马皇后点点头,严肃的道:“太孙、太孙妃……大明的未来全在你手里了,莫要让我们失望。”


(本章完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