夜间
笔趣阁 >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> 第208章 你家族是谱批发的?

    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:[ 笔趣阁] http://www.28gl.com最快更新!无广告!

朱元璋颔首道:“高丽为藩千年,当地人已经习惯了这种状态,贸然改变会引起人心骚动。”


“且此地离大明太远,也难以统治,若不封藩恐不久之后会步入大唐后尘。”


陈景恪点点头又摇头,说道:“我赞同陛下前半部分推断,后半部分有待商榷。”


朱元璋眉头一挑,心道咱可就喜欢听你这么说了。


每次你这么一说,准有更好的解决办法。


“哦?给咱说说你是怎么看的。”


陈景恪说道:“高丽作为千年藩属,当地人已经习惯了向国王效忠。”


“猛然让他们向远在几千里外的天子效忠,确实会有不适应。”


“大秦一统天下,推行郡县制也面临过这种情况。”


“汉朝吸取了秦朝教训,采用郡国并行制度。”


“慢慢的让百姓习惯郡县制,最后削藩成功让郡县制落地。”


朱元璋点头说道:“咱也是这个意思,先在这里建立藩属国。”


“至于要不要削藩,以后看情况再说吧。”


陈景恪直接反对道:“不,陛下必须要从一开始就做好削藩的准备。”


“高丽必须被朝廷直管,不可分封出去。”


朱元璋疑惑的道:“哦,为何?”


陈景恪拿出了自己画的一张地图,上面有大明东部沿海轮廓,辽东、高句丽以及日本。


和当前时代地图的画法不同,更类似于前世那种。


这不是他第一次画地图,朱元璋早就习惯了,所以也没说什么。


指着地图上面日本、苦叶岛、虾夷岛、海参崴等地,陈景恪说道:


“陛下且看,大明想要经略这些地方,高丽就是绕不过去的战略要点。”


“甚至我们可以说,谁拥有了此地,谁就扼守住了整个东北海域的咽喉。”


“这样的战略要地,必须掌握在朝廷手里。”


朱元璋的战略眼光自然不差,听陈景恪这么一提醒,也醒悟过来。


确实啊。


虾夷岛、苦叶岛、海参崴这些地方虽然苦寒,可也能生存。


将来也是可以册封一两个子孙过去为王。


关键是日本,这片土地才是最重要的。


高丽就是通往这些地方的钥匙,自然是掌握在朝廷手里才是最合适的。


可问题来了。


“此地离大明太过遥远,就算以伱之法最终归于朝廷,治理起来终归是不方便,这是一个极大的隐患。”


陈景恪说道:“陛下说的是从陆地去高丽,自然路途遥远。”


“可是从海上走,山东登州离高丽最近处不到四百里。”


“黄河回归故道,日后迁都洛阳,政令从洛阳宫经黄河直达渤海,然后换乘海船前往高丽。”


“从黄河入海口到旅顺口不过五百里,从旅顺口到达高丽也是五百里。”


“一路全是水路,往来非常方便,比起往来两广、云南、四川还要方便,何来遥远之说?”


朱元璋皱眉道:“海上风浪大,太过凶险啊。”


陈景恪反驳道:“陛下忘了新式海船了吗,安全性大增。”


“这次护送大明使节团,山东水师就和北元辽东水师进行了一场大战。”


“我军主动驶入深海,利用风浪以弱胜强击败北元水师。”


“新式战船才出现半年多,造出来的多是中小型船只。”


“据说现在正在造五千料大船,一旦成功渤海、黄海的风浪,将再无威胁。”


“而且青州已经是北方最大的晒盐基地,稍加发展必是一座极其繁华的城市。”


“有青州作为支撑点和抓手,可轻易控制住高丽。”


朱元璋若有所思的道:“你当初设计黄河改道,在青州设盐场。”


“还有蛊惑咱开海、组建水师、打造新式海船,是不是就已经算到今天了?”


陈景恪倒也没有隐瞒,说道:“陛下英明,不过要说专门为了算计高丽倒也不至于,不过是搂草打兔子罢了。”


“毕竟黄河改道受益最大的,还是河南、山东、北平南部以及整个淮北地区。”


朱元璋摇摇头,说道:“英明个屁,被你小子骗的团团转。”


“走一步看两步的是人才,看三步的是天才,你小子走一步能看五六步。”


“你准备怎么安排这块地,一并说吧,也别一点一点往外挤了。”


陈景恪‘嘿嘿’笑道:“是陛下安排,我只是提点小小的建议。”


朱元璋嗤笑道:“行了,别拍咱的马屁了,快说。”


陈景恪这才正色道:“陛下担心高丽复叛,我以为可能性不大。”


“唐朝时,高句丽、新罗、百济和中原的交流并不频繁,当地人对中原也并不向往。”


“尤其是高句丽和百济,更是与中原敌对。”


“就算是新罗,也只是迫于高句丽的压力,才不得不向大唐称臣。”


“所以才有了后来的降而复叛,让新罗捡了个便宜。”


“但也正因为大唐曾经彻底征服过他们,让他们对中原生出了敬畏之心。”


“即便新罗攫取了胜利果实,也依然不敢真的生出叛逆之心。”


“他们始终向中原称臣,主动学习中原文化和习俗。”


“经过数百年的同化,尤其是程朱理学的传入,让高丽大部分人都心向大明。”


“《华夏简史》的传播,消除了双方之间最后一点隔阂。”


“这也是我建议陛下派出使节团的原因。”


“可以说,此时的高丽就是一颗熟透了的果子,等着大明去采摘。”


一席话说的朱元璋也不禁连连点头:


“有道理,细思确实如此,那你觉得该如何实施统治呢?”


陈景恪说道:“按照陛下之前的计划,将潭王封在此地。”


“但他这个王只是个傀儡,是过渡性质的。”


“所以,在制度上要做出改变,不能弄成先秦时期的封国,最好效仿汉朝。”


“藩王虽然有极大的权力,但相国等官吏,需要朝廷派遣。”


“然后迁徙高丽百姓到中原定居,现在河南、山东两省加起来,不足一千万人口。”


“完全可以在这里安置百万人。”


“再从南方人口稠密的地方,迁徙一部分百姓去高丽。”


“这次人口清查,定然会查出很多隐户。”


“这些隐户都是无地之人,去高丽就给他们分田分耕牛,再分一个婆娘,他们肯定会愿意去的。”


朱元璋再次点头,当初要饭的时候,谁要是给他分田分婆娘,让他去哪都愿意。


“还有大户人家的奴仆,大明继承了辽金宋元三朝太多的糟粕。”


“汉唐时期朝廷努力减少贱籍奴隶,隋朝隋文帝更是公开和贵族抢夺人口,不允许贵族蓄奴。”


“据说唐太宗年轻时,因为家中奴仆太少,土地没有人耕种,其母太穆窦皇后带领他们亲自种田。”


“只是辽金元乃蛮夷建国,还保留了这种制度。”


“至于宋朝我都懒得再鄙视他们了,他们是第一个主动增加贱籍人数的朝代。”


“甚至一度将平民的地位,贬低到和贱民同等,就这还好意思说自己以文治国。”


“后来大明立国,您老人家日理万机,需要处理的事情太多,没顾得上这一块。”


“这些糟粕制度就被保留了下来。”


“这些奴仆虽然生活在大明的土地上,却并不能算是陛下的子民,而是他们主人的私有物品。”


“这叫什么?这叫与君抢民,他们抢夺了本属于您的人口。”


朱元璋越听越觉得不对劲儿,听到后面一脑门黑线,打断道:


“行了行了行了,咱知道你爱民如子想废除奴籍。”


“不用拐弯抹角,这件事情又不影响国体,咱就答应你了。”


“你直说,准备怎么改?”


陈景恪心下一喜,说道:“废除奴籍,将奴仆改成契约制。”


“契约时间为五年、十年、十五年不等,期间要保证奴仆的薪酬和基本的权益。”


“时间到了之后,如果双方都同意,可以到衙门续约。”


“如果双方有任意一方不同意,则不能续约。”


朱元璋突然沉默不语,让陈景恪很是担忧,莫非他不同意?


哪知,朱元璋却幽幽的问出一个问题:


“你可听说过纳妾救人的说法?”


陈景恪摇摇头,纳妾和救人有什么必然联系吗?


朱元璋叹道:“当人活不下去的时候,有人递过来一根稻草,都是活命的希望。”


“尤其是乱世,百姓无立锥之地,男人都活不下去,女人更是凄惨。”


“哪个大户人家,要是肯广纳妾室广收奴仆,即便他再刻薄,也会被视为大善人。”


陈景恪明白了他的意思,就是害怕有些穷人,连做奴仆的机会都没有。


对于这个想法,他只能说很幼稚。


“陛下,大明现在地广人稀,还远未到考虑此事的时候。”


“前朝有丁税,大明准备摊丁入亩。”


“不用缴纳丁税不用服徭役,就算失去土地,百姓还能靠做工勉强糊口。”


“况且,大明未来要给皇子皇孙们建制立国的,又需要大量的人口。”


“就以晋王为例,他想在碎叶川立国,就算给他五百万人都不够用。”


“您有二十几个儿子,太子现在有三个儿子,未来会更多。”


“太孙也会有很多儿子,太孙的儿子也会有很多儿子……”


“就大明这点人口,就算再翻十倍,都不够用。”


“现在咱们多解救一个人,未来就能繁衍出十个人来,缓解大明的人口压力。”


“我们现在面临的,是与之前任何一个朝代都不一样的情况,不能再用以前的老思想去衡量问题了。”


“陛下,这是千年未有之大变局,需要您拿出魄力,做前人连想都不敢想之事。”


朱元璋被这一句‘千年未有之大变局’,给说的热血沸腾,恨不得马上推行变革册封诸王。


然而老朱毕竟是老朱,很快就冷静下来:


“嘿嘿,一不小心又差点被你小子给忽悠了,什么做前人不敢想之事。”


“咱只要大明国祚能多延续几年就满足了。”


“不过你这个提议确实有几分道理,摊丁入亩之后,大明百姓身上的重担减轻了许多。”


“就算真的失去了土地,也能活的下来……”


“嗯,咱想起来了。还要开海,在民间推广手工业,生产很多商品……”


“如果能赚到钱,肯定会有人扩大规模,雇佣人手做工。”


“如此一来,失地百姓凭借做工也能活下来。”


“嘿……你小子的算计可真深啊,环环相扣……”


“你能给咱说说,你还设计了那些环节,让咱也涨涨见识……”


陈景恪憨笑道:“陛下真的太高看我了,有些真不是提前设计好的。”


“世界的规则本就是一张环环相扣的大网,牵一发而动全身。”


“大明之前的变革,已经从根本上改变了朝局和民生。”


“之后的每一项改革,其实都是之前变革的延伸罢了。”


朱元璋略微一想就明白了其中的道理,露出释然之色。


要是陈景恪真能算那么远,他反而要寝食难安了。


只是他不知道,陈景恪是穿越者,是站在历史高度来做的布局。


已经不是走一步看五步,而是看的全局,看的几百年后。


不过陈景恪已经说服了他,废奴确实会引起权贵和大户的反对。


可比起当年隋文帝,从士族、勋贵、豪强手里抢夺人口,难度要小了不知道多少倍。


而且废奴的时机也确实成熟了。


以前有人头税、有徭役,还有其他各种限制。


真全面释放奴仆,反而是害人。


现在这些全都取消了,百姓的生活压力减小。


而且大明现在确实地广人稀,有足够的土地分给百姓。


废奴反而有助于恢复生产,为后续分封诸王打基础。


最后一条才是关键的,人口自然优先给子孙后代的封国,你敢和咱的子孙抢人口。


你家族谱是批发的不成?


“好,此事咱会和太子商议,让他一并拿出改革章程来。”


“等人口和土地清查完毕,和新税法一起颁布。”


陈景恪欣喜的道:“陛下圣明。”


朱元璋无视了他的马屁,说到:“高丽之事你还有什么要补充的吗?”


(本章完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