夜间
笔趣阁 >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> 第194章 一切从揭皇榜开始

    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:[ 笔趣阁] http://www.28gl.com最快更新!无广告!

徐达自己很清楚,女儿是怎么成为准太孙妃的。


所以特意在家中设宴,感谢陈景恪。


孙氏张罗了一大桌子饭菜。


上次陈景恪送她一面落地镜,这玩意儿全大明总共就只有四面。


可是让她赚足了面子。


关键还不是镜子本身,而是陈景恪能想到她,说明对她的尊敬。


这才是最让她开心的。


将一切安排好,又叮嘱他们不要贪杯,才喜洋洋的离开。


宴席上就徐达、陈景恪和徐允恭三个人,其他人都被撵的远远的,不许靠近。


徐达亲自斟酒:“景恪,我敬你一杯。”


陈景恪倒也没有推辞,生受了这一杯酒。


不过马上就回敬了一杯,表示尊敬。


三杯礼节酒过后,徐达说道:“我敬你酒,不全是因为妙锦之事,还因为允恭。”


陈景恪有些疑惑:“大哥怎么了?”


他对徐允恭的称呼,突出一个多变。


在外人面前,就直呼其名或者喊官职。哥儿几个私下相处,就喊徐老大。


在徐达等长辈面前,就喊大哥。


徐达放下酒杯,叹道:“你以为我不想让他早日成婚吗?是不能啊。”


“像我们这样的人家,婚姻哪是自己能做得了主的。”


“上位不发话,他就不能成婚。”


陈景恪顿时就明白了,在朱元璋心目中地位越高的勋贵,子女婚事就越是由不得自己。


尤其是嫡长子、嫡长女,基本都是朱元璋指婚。


其他子女成婚,也要事先和朱元璋打招呼,他点头了才能成。


徐允恭作为魏国公嫡长子,就更是没有这方面的自由了。


而且还不能说是皇帝的问题,只能自己找借口,说不想太早成婚。


“可陛下为何一直拖着啊,大哥可都加过冠了。”


徐达有些后悔:“说起来此事也怪我,早几年陛下想让他尚汝宁公主。”


“我怕他成婚太早沉迷男女之事,荒废了事业,就婉拒了。”


“结果那两年连续三位适龄公主出阁,剩下的都太年幼……”


从洪武十五年七公主大名公主出阁,到今年福清出嫁,足足过了三年。


想到这里,陈景恪突然反应过来。


好家伙,要是没有自己,福清就要嫁给徐允恭啊。


这就笑嘻了兄弟们。


不对,要是没有自己,徐达去年就没了。


徐允恭要守孝三年……


所以最终他还是要错过福清。


而且随着徐达病逝,徐允恭又太年轻,还没有在军中站稳脚跟,徐家的地位大大降低。


朱元璋也就没了加强联姻的想法。


当然,并不是说不重视徐家,他一直将徐允恭当做朱允炆的助手培养的。


这一世徐达没死,徐允恭的婚事依然由不得自己。


可现在情况又变了,徐妙锦入宫为太孙妃,就没必要再用公主来加强联姻了。


他可以随时成婚。


只要事先给老朱报备一下就行。


所以徐达才说,陈景恪推荐徐妙锦入宫,相当于是解救了徐允恭。


想明白其中的弯弯绕绕,陈景恪都有些头大:


“勋贵也不容易啊。”


徐达笑着摇头道:“伱这话听着有些欠揍,咱们拼死拼活一辈子图个什么,不就是为了这些东西吗。”


陈景恪一想,确实如此。


这还真是别人想要都要不来的待遇,除了那几家顶级勋贵,别家的事情老朱才懒得管。


“看您老这样子,准备今年就把大哥的婚事给办了?”


“办,必须要办,我还等着抱孙子呢。”


“有目标了?”


“那还不多的是,我徐达的儿子,谁家的姑娘娶不得啊。”


“哈哈,我就先恭喜伯伯了,明年定能抱上大孙子。”


几人是越聊越开心。


男人嘛,自然少不了涉及政治,话题不知不觉就说到了开海。


徐达问道:“未来大明的重心会是海洋吗?”


陈景恪摇摇头,说道:“大明必然是海陆并重,北海可还在北元人手里呢,必须要拿回来。”


“还有西域,安西,安南……有的是仗打。”


“只不过海洋方面是空白区域,立功的机会更多。”


徐达顿时就息了让徐允恭去水师衙门的念头,至少现在没那个必要。


“这就是你鼓动陛下,重启军功爵制的缘由?”


陈景恪笑道:“您真觉得,陛下若是不想,有人能说的动他吗?”


徐达自然知道,朱元璋是有多固执。


所以他才更好奇,陈景恪到底用了什么办法,让朱元璋改变保守想法的。


毕竟十五个不征之国,才被写进《皇明祖训》没几年。


陈景恪顿了一下,说道:“利益,陛下是务实之君,只有利益才能让他动心。”


“我让他看到了利益,还让他看到了未来蕴含的危险。”


至于利益是什么,危险又来自何处,他没有说。


徐达也没有追问。


很多东西在没有取得朱元璋允许之前,还是不要打听的好。


“不错,陛下确实是务实之君,不好虚名。”


“你给我说老实话,海贸有搞头吗?”


陈景恪笑道:“怎么没有,宋元时期海贸有多大的利润,应该很好查到。”


“您现在已经先一步获得了消息,若错过这次机会,我可是会笑话您的。”


徐达听出了画外音,说道:“你不准备搞吗?”


陈景恪自信的道:“您觉得我有必要操这份闲心吗。”


徐达一想也是,不过还是劝道:“大家都做了,你不做是不是不太好?”


陈景恪也没解释太多,而是道:“我自有打算,您将来就知道了。”


徐达果然不再多问,这方面他实在没什么可教的,相反还要陈景恪指点他才对。


陈景恪继续说道:“朝廷必然会组建舰队出海,一来是宣示大明地位,二来探探路,三来做点生意。”


“您可以买几艘大船,跟随朝廷的舰队出海,到时安全也有保障。”


徐达说道:“我正有此意。”


酒席一直进行到半夜,当晚陈景恪就休息在了徐府。


几天后的一次早朝,朱元璋再次对行政系统做出变革。


司法独立。


今后按察使归大理寺管辖。


推官不再接受知府的管辖,而是归按察使直管。


县一级置法判官,与县令平级,归推官直管。


原归县令管辖的典史,划给法判官作为佐官。


大理寺,按察使、推官、法判官,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四级司法体系。


不过朱元璋给了地方行政主官监督权,但也只能监督,没有资格管辖。


谁都知道,这是为了安抚利益受损的地方行政主官。


实际上这个监督权什么用处都没有,而且说不定啥时候就给取消了。


面对这个突如其来的变故,群臣下意识的想要反对。


毕竟谁都不想利益受损。


但有两个部门却表示了支持,大理寺和刑部。


司法独立,大理寺的地位将进一步提升。


刑部就更别提了,本就是六部里面的万年老末。


司法独立之后,他们的权势也会跟着上涨。


不过总体来说,还是反对的声音占上风。


但以现在大明的情况,朱元璋乾纲独断也不是一次两次了,直接强行推动这条法令。


而且也不怕下面的官员不配合。


刑部、大理寺和推官,会积极推动这项改革。


还有一个群体,也很关心此事。


就是等待升迁,却没有空缺的下级官员。


这一下多出一千多法判空缺,他们自然就有机会升迁了。


其中尤以典史最为热衷,很多法判官都是直接从他们中间选拔的。


就算自己没被选中,从原本衙门的四把手,变成法院的二把手,也是一种提升啊。


关系到自身利益,这些人自然很积极。


于是,在部分官员极不情愿的情况下,司法独立以极快的速度推行。


时间不知不觉进入八月份,山东布政使的一封奏疏,打破了朝堂的平静。


山东四个月滴水未下,全境大旱。


一时间朝廷的注意力就全被吸引了过来。


朱元璋却没有第一时间处置旱情,而是着人将河南的所有奏疏,全部查了一遍。


并未发现任何灾情的奏疏。


于是他一边下旨给河南布政使,询问当地情况,一边派出锦衣卫去调查。


陈景恪一开始还有些懵懂,山东大旱,关河南什么事情?


不过很快就反应过来,山东河南在地理上,其实可以看做是一体的。


不可能山东全境大旱,河南没有出一点问题。


至少和山东毗邻的那几个县,多少会有点异常情况吧?


现在河南那边没有任何情况,要么是有人截留了报灾的奏疏,要么是地方官不顾民情瞒报。


当然,只是有这种情况。


所以朱元璋才没有直接处置,而是派人去调查。


想通了这些,陈景恪也不得不佩服老朱的智商,然后对朱雄英说道:


“你要是有陛下这种处事能力,那该多好啊。”


朱雄英没好气的道:“说的你很厉害一样,比我大那么多岁,你不也是才反应过来吗。”


陈景恪理直气壮的道:“我是做臣子的,反应慢点又咋了,大不了当个小官混日子。”


“你是储君,反应慢了那可就惨喽。”


朱雄英鄙视的道:“你现在越来越无耻了,你那么蠢,我要你何用。”


说笑过后,朱雄英疑惑的道:“山东发生那么大的灾情,你还有心思开玩笑?”


陈景恪说道:“如果是黄河改道之前,我肯定会发愁。现在吗,我反倒觉得来的好。”


朱雄英顿时就明白了他的意思,说道:“有道理,至今尚有许多人还认为,黄河改道劳民伤财。”


“相信这次能堵住他们的嘴了。”


陈景恪摇头道:“堵不住的,人最难的就是承认自己的错误。”


“我觉得好,是因为旱情可以坚定支持朝廷之人的信心,提高百姓对朝廷的信任。”


“对于朝廷来说,这才是最重要的。”


他并不是真的不担心山东大旱,而是这次大旱并不会造成太严重的后果。


其一,黄河改道,今年夏收山东喜获大丰收,百姓家里多少都有点余粮。


其二,旱情对黄河沿岸的耕地,影响不大,可以确保一部分收成。


当本地有足够的粮食,就可以就近赈济,降低灾难带来的危害。


然后朝廷再从未受灾的地方,抽调一部分粮食过去,就能帮助百姓度过难关。


事实上情况确实如他所想。


其后不久,山东布政使再次上了一封奏疏。


详细统计了山东的储粮和受灾情况。


由于夏收大丰收,储粮暂时足够,所以粮价并未上涨太多。


黄河沿岸的良田皆未受到影响,可确保不会全境绝收。


而且为了应对灾情,他们正动员受灾百姓,开挖沟渠将黄河水引到更远的地方,灌溉更多的土地。


尽可能减少损失。


此举可以说是救灾和以工代赈的样板了。


朱元璋对山东官吏进行了表彰,同时免除了山东一年的赋税。


为了稳妥起见,还是通过大运河,运送了大批粮食过去。


黄河在此次旱情中起到的作用,也验证了改道的正确性。


让不少持不同意见的人,彻底闭上了嘴巴。


但也有不和谐的地方,河南与山东毗邻的几个县,确实也受到的旱情的波及。


有的县为了自己的政绩,选择了瞒报。


有的县上报了,但上面的人为了政绩选择截留。


最终那些为了政绩不顾百姓死活的人,全都落了个剥皮萱草的下场。


朱元璋下令,再有灾情不报者,皆依此处置。


山东的灾情就这样解决了,一时间群臣都有些恍惚。


貌似朝廷就运送了一些粮食过去兜底,剩下的山东本地自己就做完了。


这也太轻松了吧?


然后群臣就只能齐呼‘陛下圣明’了。


其实朱元璋自己也有点不敢置信,波及一省的灾情,这么轻易就可以解决了?


这是为什么呢?


仔细想想,答案很简单,一切都要从三年前揭皇榜说起。


陈景恪果然高瞻远瞩,进行的所有变革,几乎都在这次灾难中起到了作用。


事实,让朱元璋对他更加的信任。


于是在处置过山东旱情之后,朱元璋下令修建圣贤庙。


地位在文武二庙之上,与天坛、宗庙等同。


给黄帝上人文始祖封号,老子上至圣先师封号,孔子上万世师表封号。


此令一出举世哗然。


(本章完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