夜间
笔趣阁 >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> 第77章 混乱的计官体系

    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:[ 笔趣阁] http://www.28gl.com最快更新!无广告!

陈景恪没有多呆,将要说的话说完,就告辞离开了。


接下来就看方孝孺自己去悟。


估摸着最迟《华夏简史》编完,他应该就会有所得。


到时候再根据他的情况,决定下一步怎么走。


而且这就是一步闲棋,成了收获巨大,不成就是浪费点口水的事情。


他也没有什么心理负担。


这就是穿越者先知先觉的好处。


从酒楼离开,发现时间已经临近中午,等他赶到国子监正是开饭的时候。


饭点去视察工作有点说不过去,于是他就转弯回到了家中。


冯氏也已经准备好午饭,见陈景恪回来,她又特意炒了一盘肥肉。


那肥肉厚厚一层,几乎看不到多少瘦的。


在前世这种肉很少有人碰,在古代这是最受欢迎的。


原因很简单,肚子里缺少油水,吃起来自然就香。


陈景恪也不能例外,前世看到就没胃口,这一世吃起来那叫一个香。


一家三口其乐融融的吃过午饭,陈景恪歇了一会儿就起身前往国子监。


现在他时不时就能找机会回来一趟,陈远和冯氏都习惯了,不再和最初那样生离死别。


大街上的读书人明显少了许多,估计是科举临近,都在做最后的冲刺。


陈景恪不由得庆幸,还好自己走了另外一条路出仕,否则光科举就能将他逼疯了。


想到这里,再看向步履匆匆的士子们,他心情就更愉悦了。


来到国子监,就发现这里的学生,和外面的学子差不多,都在抓紧每一分时间学习。


偌大的院子里见不到几个人,偶尔碰到一个人,也是步履匆匆。


虽然他们可以靠恩荫出仕,但科举才是正途,恩荫出仕在提拔的时候是受到歧视的。


越往高处爬,这种歧视就越严重。


洪武年间这种歧视还不严重,可依然存在。


很多顶着前元进士头衔的官员,说话都硬气几分。


江浙派凭什么敢和淮西派争斗?


还不是仗着文化底蕴更深厚,很多都是前元官吏,拥有进士出身。


他们骨子里看不起靠功勋起家的淮西派,认为这群人不过是泥腿子,只懂得厮杀的货。


当然,也有朱元璋玩平衡的原因。


只是可惜,朱标和朱雄英的过早死亡,导致朱元璋大开屠刀,将淮西派杀了個干干净净。


顺带着以淮西为首的北方官员,也跟着一蹶不振。


江浙派为首的江南系独霸朝堂,最后弄出了南北榜案。


这估计也是朱元璋自己没想到的。


直到朱棣起兵靖难,推翻了朱允炆重塑朝堂,这种情况才得到改善。


总之,科举选官为正途,这种思维在宋朝就已经形成,几百年下来更是深入人心。


今年科举重启,国子监这群官二代们的压力,比一般人还要大。


之前废除科举,他们在国子监学习几年,就可以靠恩荫直接出仕。


也没人会嘲笑他们。


现在科举恢复,他们再走恩荫,就要永远低进士一头。


还有就是,在国子监他们接受的是最好的教育,要是科举还考不过地方来的读书人。


那这个人就丢大了。


不光学生自己丢人,国子监也跟着丢脸。


所以,压力来到了国子监这一边。


新任国子监祭酒龚敩,吃住都在学校,每天都在督促师生努力学习。


恨不得一天有二十四个时辰。


在这种情况下,陈景恪预想中的,国子监儒生为难算经编撰的事情,并没有发生。


就连之前排挤算学的儒生,也消停了许多。


这让陈景恪放心了许多。


一路来到位于算学班的《洪武算经》编纂办公,这里聚了上百人,大家都在忙碌着。


算学班几乎所有学生,都参与了进来。


编写算书的过程,对他们来说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。


且能直接学到第一手的知识,比平时在课堂上,学到的东西更多。


所以也不存在耽误学业的说法。


陈景恪也不是第一次来算学班了,大家都认识他。


也都知道他的算学水平高超,洪武算经就是依照他的算学书为蓝本编写。


所以对他很是尊敬。


马上就有人带他找到了程一民。


见到他,程一民大笑着迎上来:“哈哈,陈伴读你来了。”


陈景恪还礼道:“程博士,没有打扰到你们吧?”


“没有没有,你不来我也要找你呢。”


“哦?可是遇到了什么难题?”


“咱们里面说。”


两人来到位于里面的办公室,各自坐好。


程一民才说道:“陛下让我参与算科考卷编写,我在想……”


陈景恪惊讶的道:“等等,陛下让你出算科考卷?你是国子监算学班博士,这……”


就不怕作弊吗?


就算程一民道德高尚,不会私下泄露考题给学生,可瓜田李下总是会惹人闲言碎语的。


出试卷,怎么也要找不相干的人来啊。


程一民不无得意的道:“编写考卷之人,不只是要求算学高明,为人还要可靠。”


“符合身份的人,大都参与了《洪武算经》编撰。”


“一时半会儿,陛下恐怕也找不到更合适的出卷人选了。”


当然,还有个原因是,算科是突然加进来的,准备时间不足。


“邱侍郎告诉我,朝廷对计官的缺口很大。”


“为了多招一些人,陛下同意降低录用的标准。”


“我估摸着今年参考的人,只要不是太差都能被选中。”


陈景恪皱眉道:“这样的人能胜任工作吗?”


程一民说道:“能来参考的,都是有一定算学基础的,稍加培养就能胜任。”


“也就这两届会如此,往后就会恢复正常。”


其实还有一个原因,邱广安没有告诉他。


那就是,朱元璋这么做也是迫于无奈。


这几年他大开屠刀,查办的官吏数以万计。


一个官员贪腐,他手底下的计官十有八九也逃不了干系。


再加上前几年的空印案,杀的很大一部分也是计官。


所以,真正懂算学的计官,已经被杀的十不存一。


加上科举被废有十来年了,缺少正规的补充途径。


空缺的位置,基本都是普通读书人在担任。


之前朱元璋没有关注过这一块,还不知道是什么情况。


最近朱标在搞货币改革,每天和钱粮打交道,终于了解了当前计官体系的真实情况。


就俩字,混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