夜间
笔趣阁 >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> 第71章 自古以来

    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:[ 笔趣阁] http://www.28gl.com最快更新!无广告!

陈景恪也渐渐了解了朱元璋的一些性格,他不是没有雄心壮志,而是太务实了。


或者说,他根本就不知道什么叫文化软实力。


所以对什么宣扬文化,传播文化影响力,完全不感兴趣。


他只在乎实打实的利益。


番邦蛮夷的认同对他来说,不如一碗大米饭。


这是他的缺点,也是优点。


但对于大明,对于华夏文明来说,这一点很致命。


过不了多久,欧洲那群蝗虫就会开启大航海时代。


与之相对应的是,华夏文明将进入长达数百年的黑暗时期。


西方将在人文科技上全面超越华夏。


但对华夏威胁最致命的,不是科技被超越。


而是民族这个概念,被西方人创造出来。


华夏向来是兼容并蓄的,在不同中追求共同点,然后在文化上达成认同,最后融为一体。


用专业一点的话来说就是,民族大融合。


可以说华夏文明从诞生之初,就在不停的吸收整个亚洲所有文明的优点成长。


也正是因此,我们的文明才会如此的多元化,如此的具有包容性,如此的灿烂辉煌。


我们深厚的文化底蕴,是地球上任何文明都无法比拟的。


西方人为什么这么敌视华夏文明?


除了利益,还有一方面是我们和他们,从文明到认知再到思维方式,都完全不同。


这种思维认知上的差异,是无法调和的。


不,并非无法调和,而是他们不愿意调和,也不敢调和。


因为一旦调和,华夏文明就会利用强大的兼容性,将他们吸收消化。


而我们完全没有这方面的顾虑,甚至主动吸收西方文明的优点,完成又一次的蜕变。


这就是文化底蕴,是祖宗留给我们最宝贵的财富。


既然华夏文明拥有兼容并蓄的优势,为何陈景恪还会对民族主义如此警惕呢?


因为民族主义是通过寻找不同点,让亲兄弟分家乃至反目。


说的直白点,民族主义会影响我们民族大融合。


一个很直观的历史事实,在民族主义兴起之前,华夏族群进行了不知道多少次融合。


能被记载在史书上的‘大融合’都超过了十次。


夏商周、春秋战国、秦汉、隋唐,每一個王朝建立毁灭,都会进行一次或者好几次大融合。


犬戎、西戎、鬼方、义渠、匈奴、五胡、契丹、沙陀……就是最好的例子。


可是民族主义兴起之后,这种融合几乎就停止了。


二十世纪以后,谁还听说过哪个民族被融合了?


就连那种只有几百个几千人的民族,都要求保持独立性。


不只是国内,放眼全世界莫不如是。


大明是最后一个华夏正统王朝,也是华夏文明最有机会,再次完成民族大融合的时期。


错过这次机会……


不能说以后就再也没有机会了,只能说难度要提高百倍千倍。


所以,留给大明和华夏的时间,不多了。


若华夏文明不想面临那种困难局面,必须要在西方蝗虫开启大航海之前,完成文化上的认同。


这件事情的优先级,甚至超过了发展科技。


科技落后最多挨一会儿打,蛰伏学习总能赶上来。


一旦民族主义思想崛起,纵使大明弄出原子弹,也很难再如以前那般进行融合了。


陈景恪编写《华夏简史》的真正用意,就是为这次民族大融合铺路。


至于帮大明强化正统地位,不过是顺带的效果而已。


不,准确说,强化大明正统地位,也是大融合的前提条件。


很简单的道理,没有主体文明也就无所谓融合。


原本的历史上,斯拉夫人曾经也想搞民族融合。


然而他们薄弱的主体文化,不足以支撑他们的野心,最终失败收场。


所以强化大明的主体地位,也是大融合的必要一环。


当朱元璋问出‘你准备如何证明大明统治四夷的合法性’的时候。


他轻咳一声,说道:“四夷皆华夏支脉。”


见三人都一副茫然的样子,他进一步解释道:


“黄帝建国立邦定君主,蚩尤‘子弄父兵’祸乱天下,黄帝大义灭亲将之发配往南方。”


这是《史记》的记载,蚩尤‘子弄父兵’,为祸天下还打败了赤帝。


翻译过来就是,黄帝的儿子蚩尤,借着黄帝的军队四处为祸,打败了反抗的炎帝。


是的,蚩尤是黄帝的儿子。


很多古籍上都有相关记载。


山海经上,还有风伯雨师帮助蚩尤祸乱天下的图画。


而风伯雨师恰恰是黄帝的重要助手。


朱元璋三人更加不解,这和大明有什么关系?


陈景恪缓缓说道:“蚩尤率余部南下,演化出了百越,百越四散演化出了俚人、僚人、西南夷……”


“俚僚人下海求生,方有南海诸藩。”


朱元璋三人先是一愣,继而恍然大悟。


马秀英击掌叹道:“妙,蚩尤南下而演百越,百越散而演诸藩,实在是妙啊。”


朱元璋也毫不掩饰虎目中的兴奋:“好,这一下咱大明对南海诸藩的统治,就合乎礼法了。”


朱标高兴之余提出了一个质疑:“诸藩会同意吗?”


朱元璋霸气的道:“谁敢不同意,那就是数典忘祖,大明当征讨之。”


洪武大帝霸气。


陈景恪差点就高呼六六六了,嘴上笑着说道:


“四夷本就羡慕我天朝文化,很多人都巴不得认我们当祖宗,只是以前我们不屑于要他们罢了。”


“现在咱们主动承认他们是华夏支脉,他们只会高兴。”


“当大多数人都以华夏子孙自居的时候,少数不同意的就会成为异类。”


“到时不用大明出兵,只需陛下一道诏令,周围列国就会将其分而食之。”


这种文化上的绝对优势,也是他敢谋划民族大融合的最大资本。


等欧洲蝗虫的势力踏入亚洲,这种文化上的优势将大大削弱,最终不复存在。


到那个时候,各国甚至会提出‘去华夏化’,从而谋求文化独立。


朱元璋大笑道:“哈哈,这就是大势,也是我如此在意法统的原因。”


朱标恍然大悟:“原来如此,我明白了。”


朱元璋再次对陈景恪说道:“继续说,后面呢?”


陈景恪一口气将剩下的部分,全部道出:


“大禹治水亦到过南方,一部分河工留在当地镇守江河……”


“每次改朝换代,皆有华夏子民到南方避难……”


“始皇帝南征、晋室南渡、宋室南渡……”


“非只南方,东、西、北皆是如此。”


“商末箕子去辽东避难建立朝鲜。”


“后箕子朝鲜分裂为辽东诸部,现在的高丽就是箕子之后。”


“秦朝时期徐福率寻仙舰队抵达东瀛,始有倭国。”


陈景恪的着眼点不只是亚洲,连美洲和澳洲都进行了布局。


比如还有一些商人逃到了更北方,从此失去了联系。


这里就是为将来登陆美洲做准备,印第安人就是商人后裔。


澳洲那边是俚僚人沿着南洋诸岛,一点点迁徙过去的。


陈景恪可不是一味瞎编,他深知七分真三分假的原理,编的东西都有真实史书做参考。


比如《史记》,简直就是最佳的参考资料。


司马迁不仅称华夏人为炎黄子孙,也将西南夷、匈奴、朝鲜说成是炎黄子孙。


‘匈奴,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,曰淳维。唐虞以上有山戎、猃狁、荤粥,居于北蛮,随畜牧而转移。’


这可是史记中的原文,只需略微改动几个字,就能将整个亚洲都变成华夏子民。


谁要是反对就去找司马迁争辩,别找我。


关于永嘉之乱,他给出的评价是:祸起萧墙,支脉欲主乾坤。


对朱元璋最重视的元朝,他给出定性为:庶出而主天下。


并盛赞朱元璋驱逐蒙元建立大明是:主脉重掌天地,社稷重归正统。


对此,朱元璋自然是非常高兴的。


你元朝就是小娘养的支脉,咱大明才是华夏正朔。


陈景恪知道自己的这套逻辑有很多漏洞。


可那又怎么样?


只要老朱认可,只要百姓愿意相信就可以了。


等到以后考古学发展起来,可以用科学手段证实这本书是杜撰的,也已经没啥用了。


民族融合早已经完成,难道还能再人为分开不成?


说到这里,朱元璋三人已经彻底清楚了陈景恪的想法。


在他们看来,这本《华夏简史》的特点很突出。


强化大明的正统地位。


不论是黄帝纪元,还是华夏主支脉,都有这个效果。


至于那些虚构的内容。


三人都不是迂腐之人,自然不会反对这种七真三假的玩法。


更何况,在没有人比统治阶级,更懂的如何写史书。


给对手头上扣屎盆子,往自己脸上贴金。


颠倒黑白美化自己的某些黑点,实在掩盖不过去了,还可以用春秋笔法。


这都是惯用手法。


只要好用有用,真相有时候并不那么重要。


陈景恪一只在观察三人的表情,自然也能看出,他们已经被说动。


心中升起无限喜悦,说话的声音都提高了几分:


“陛下,若此书写成并传遍天下,大明将成为真正的天下之主。”


“届时才是真正的,普天之下莫非王土,率土之滨莫非王臣。”


“陛下一句‘自古以来’,就可以成为真理。”


朱雄英激动的双拳紧握,差点跳起来高呼。


就连朱标都被话语里的豪情感染,露出兴奋之意。


朱元璋和马秀英就淡定的多了,但脸上也带着欣喜和向往。


“你小子就会给咱画大饼,不过说的倒也有几分道理。”


“咱大明可不就是天地正统吗,天下自古以来就是华夏的天下,四夷自古以来就是咱华夏子民。”


“祖宗留下来的东西,可不能再咱手中丢了。”


“否则九泉之下,咱哪还有脸见列祖列宗。”


陈景恪说道:“陛下英明,大明必将在陛下的带领下,开创远超历代的辉煌盛世。”


朱元璋嘴角上扬:“别拍马屁,咱早就说了,咱不吃这一套。”


之后四人又继续讨论《华夏简史》该怎么写,当了半天听众的朱雄英,终于忍不住发表了许多看法。


不少看法都颇有可取之处,引得众人一致称赞。


陈景恪心中对四人做了对比,朱元璋是最务实的,关注点全在大明正统上面,别的一概不关心。


他想要四夷统治的合法性,也只是为了减少不必要的战争。


马秀英和朱标要好一点,除了大明正统,对天朝上国的荣誉也同样很重视。


朱雄英虽然年幼,却是四人中雄心最大,也是最关注文化传播的。


当然,这和他们的出身所受教育有关。


朱元璋出身太低,后来起家了开始读书,眼界已经受到了很大的限制。


这并不是在贬低他,相反,以这样的出身还能夺得天下,他的能力绝对是历史前几名。


但不可否认的是,出身确实也限制了他的很多看法。


马秀英出身好了许多,从小就接受良好的教育。


朱标更别提了,出生时朱元璋已经是一方豪雄,又有母亲教导。


眼界自然又不一样。


但他是传统儒家教育出来的弟子,眼界依然受限。


朱雄英出生就是天潢贵胄,又有陈景恪在一旁引导。


眼界反而比父祖更高,追求也更大。


不过他现在还是太年幼,思想也不成熟,还需要时间去成长。


眼见众人聊的都很高兴,陈景恪趁机说道:


“陛下,若想让四夷认可华夏支脉的身份,朝廷的一条律法就有些不合时宜了。”


朱元璋想了一下,说道:“你说的可是大明子民与异族番邦之人成婚,需上报衙门是吧?”


大明有个制度,汉夷通婚要上报衙门,获得许可才行。


否则就是野合。


这条政策可以说严重阻碍了民族融合,必须要取消。


陈景恪说道:“是的,既然自古皆为一家,为何大明要区别对待呢。”


朱标疑惑的道:“虽然祖上是一家,现在毕竟已经分家了,区别对待也无不可吧?”


陈景恪摇头道:“作为宗主国,若是强调身份差异,只会让四夷对我们产生隔阂。”


“若想让四夷心服口服,就要做到一视同仁。”


“非但如此,我认为大明的户籍上,也应该取消类似的标识。”


“大明的子民就是大明的子民,不分汉夷。”


朱标若有所思的颔首道:“有道理。”


朱元璋眉头微皱,显然有些不认同这个观点。


正准备开口反对,却听朱雄英先说道:


“景恪说的好,大明乃宗主国,就要拿出宗主国的气度来。”


“将心比心,若有人以身份区别对待我,我也无法将其视作同类。”


朱元璋顿时将到嘴边的话咽回肚子:


“说的对,还是咱乖孙大气,将来必为一代明君。”


在他看来这条改不改都没区别,方才之所以反对,也只是不想朝令夕改。


现在既然乖孙都赞同了,那就改了吧。


又聊了一会儿,外面天色已经黑了下来,众人才各自散去。


等他们都走了,朱元璋问马秀英道:


“妹子,陈景恪这个人,你怎么看?”